“臣以为蔡京是志在必得,他是四朝元老,又是熙宁新法的掌旗人,对经济法度了如指掌,蔡攸不过是纨绔子弟,连军州也没有外放,懂得什么经世之策。有蔡京暗中支持王秀,蔡攸那绣花枕头,能掀起什么大浪,再有钟离秋在公署为虎作伥,他蔡攸就算多了知杂事相助,恐怕也无能为力。他在公署的势力必然衰败,王黼羽翼毁也,且有李相公暗中相助蔡京。”
赵桓一怔,脱口而出道:“李邦彦?”
耿南仲说道:“李相公和蔡京对王黼极为厌恶,而蔡京无他意,蔡、王相争,李相公必然暗助蔡京,公可扶助殿下,私能一雪恶气,两全其美。”
赵桓有些犹豫的看着窗外,为了他,耿南忠不惜和李邦彦走的很近,说难听的就是投靠李邦彦,他心知肚明更是感激涕零,缓缓地说道:“恐蔡京未必安得好心,可惜了陈邦光。”
耿南仲明白是怎么回事,蔡京两次讨好赵桓,都被毫不留情地推脱了,最严重的是赵桓砸蔡京所送的大食国琉璃器,导致陈邦光被打到宫观。
“那事只能怪罪陈邦光,与殿下没任何干系,陈邦光为求名声陷殿下于险境,让他知宫观算是便宜了他。不过,以臣看蔡京既然有心讨好殿下,也是个懂进退、事事留后路的妙人,只要殿下优容,他断不会记恨殿下。”
耿南仲没有再说下去,他隐约的感到蔡京不会轻易受辱,至于陈邦光那厮,他就看不顺眼了,一个志大才疏的小人,竟然劝太子和蔡京作对,简直该杀头。
被配了就配了,少了个有资本竞争对手,或许不是一件坏事。
“卿家说的有道理。”赵桓若有所思。
“臣不敢,臣只为殿下拾遗补缺,尽臣子本分而已。”耿南仲明白以公为本的道理,赵桓最讨厌的就是标榜自己,阿谀奉承之人。
“王秀,王秀,卿家对此人有何感触?”赵桓想到朱琏对王秀非常看好,而自己又不能时常的接触外臣,仅仅传闻和几次会面,他本能对王秀有种厌恶,但非常时期连蔡京也能优容,改变一下对王秀的看法,也就显得无关紧要了。
耿南仲揣测赵桓意思,断然说道:“此人文才确实是百年不遇,满腹经纶让人叹为观止,但风骨让人鄙夷。”
赵桓点了点头,算是对耿南仲的评价默认了。
“我看王秀内忧外患,对殿下并无恶意,短期内成不了威胁,他也是各方争夺的一个棋子,何况与王黼是死仇.”耿南仲不再说下去,脸上露出意味深长地笑容。
“呵呵.”赵桓一阵舒畅的大笑,这罢黜功名的仇恨,在读书人的眼中,简直比杀父夺妻还要难以忍受,王黼公然拿王秀的卷子说事,那么多人知道哪能传不进王秀耳中,他心情一片大好,调侃地道:“本是同根,相煎何急。”
“殿下,太子妃在外候见。”东宫黄门李全小心翼翼道。
赵桓看了眼耿南仲,没有说话。
耿南仲明白该告退了,他轻声道:“臣先告退。”
朱琏飘然而入,赵桓奇怪的看着她,说道:“娘子,官家让我看着你,不要多走动动了胎气。”
朱琏淡淡一笑,并不回答赵桓的问话,却道:“看来,耿学士和殿下商议了昨日的事?”
“嗯。”赵桓感到奇怪,朱琏身处内宫,对朝廷中事为何这般了解,让他有点吃味。做为一个女人,有着太多令政治敏感性,这绝不是好事。
“看来官人已然成竹在胸。”朱琏望着赵桓,似笑非笑地说着,走到榻前坐了下来。
赵桓笑道:“娘子所言不差,看来娘子也有计较。”朱琏一怔,随即领悟到赵桓这句语带双关的话,多少已经有些疑虑她有干政之嫌,最少也怀疑她有政治野心,大宋不缺垂帘听政的太后,但后宫干政又是大忌讳。她美眸望着赵恒,正色道:“官人,妾为官人不得以和后宫妃子交好,才能时常得到一些消息,急着赶来告诉官人,看来官人早就有定策,是臣妾多事了。”
<cntr>
</cn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