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某些人在很多年后,才幡然悔悟,深恨自己没有主动,丧失了家族崛起的机会,让某些人得利。
北侍军和西侍军陆续成立十个行营,设立行营都统制官,而不是开国时的都部署或是中期的都总管,名目是一样的不假,实质性内容却大不一样。
原定是行营都指挥使,最终在钟离睿的建议下,改成行营都统制官。
都统制官在弱化都部署(总管)到赵佶时代,都是非常有地位的,由朝廷临时派出节制兵马,边地路只有一人。随着将兵法不断僵化,统制官也逐渐成为固定管制。
按照钟离睿的意思,都统制也就是地位彻底弱化的都部署,既然都总管地位降低到不能再低程度,由各路文官兼差,副都总管逐渐边缘化厢军、厢军的统帅。
就索性把统制官固定下来,用于禁军行营级别的大将,却不再另设单独衙门,而是由军都指挥使兼差。
行营只设置都统制官一人,由军都指挥使兼差,没有都虞侯,哪个军的军主担任都统制,就沿用该军的都参军兼差行营都参军,虞候系统依然由都司虞候管辖。
这样,大宋禁军战区指挥序列,形成侍军司、方面行营两级不固定战略指挥机构,军作为最高战术指挥单位,根据任务统辖旅镇作战,完全不同大宋初期的战时行营,它具有稳固的从属关系,比将兵法更进一步,还避免了机构臃肿的弊端。
在王秀拾遗补缺的计划中,行营就相当于后世的方面军,平时组成行营的框架,设置行营都统制官、都参军等官职,更有从属的各军,完全能承担战略方向任务,不在会出现去年尴尬状况,面对金军的猛烈打击,侍军司下属各军太多,十二个军,两千里战线,北侍军都参军司无法进行协调作战的情况。
整个北侍军四个行营,西侍军六个行营框架,完善了整个禁军作战体系。
枢密都参军司不断地健全职责,逐渐成为全军最高辅助参议军机机构,还有侍卫水军陆续出港不提。
单说在政治救济方面,欧阳澈在成都府路干的不错,两银法推行的势头很猛烈。虽说,是有反对的某些人,但那又能有什么阻力?历朝历代的改良,哪有不触动既得利益的,哪怕王秀吸取了历代经验教训,推出最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改良,还不免会触及某些人利益。
这也没有办法,王秀早就做好了应变准备,启用欧阳澈不能不说是大胆的决定。
在当年的学生领袖中,陈东坚定执着,百折不挠,说白了是坚持传统认死理,适合担任清流领袖。
钟离睿是机智敏捷,绝不把自己置于万劫不复境地,说白了是避凶趋吉,主管军机是上佳之选。
欧阳澈却综合他们两者优点,眼光是非常敏锐,为人颇为灵活,也很有治世的才能,甚至率先向他投效。但是,多年来也有自己的坚持,那就是一切为了天下苍生谋利,任何手段都要建立在为民的目的上,这就是一个人的原则。
什么样的人才,被选用在什么的位置,欧阳澈有坚持、有谋略,也有任性,注定是庶务官不二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