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爱读小说 > 汉鼎余烟 > 第八百九十八章 稳固

第八百九十八章 稳固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接着诸葛亮眼动手动,端坐而不抬头,猛批文件。

董和等了等,估计诸葛亮心里还是有事,所以才会一时忘记了还有自己在场。

他确有些公务要和诸葛亮商议的,当下也不打扰,择了个席位坐下,等待诸葛亮忙过这一段。

益州稳定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想要做到,真不容易。

外人看来,相对于中原的数十年板荡局面,益州似乎要平静许多。然而益州从来就不平静。

自顺帝、桓帝在位时,益州便受困于蛮夷叛乱。只不过不似凉州羌胡叛乱那样动辄逼近三辅,而使天下咸闻罢了。

到光和年间,巴郡板楯蛮大举起兵,波及蜀郡、广汉、犍为和汉中在内的半个益州。朝廷遣重臣、领重兵讨伐,前后三年不能平定,最后只能怀柔了事。

黄巾之乱爆以后,益州黄巾领马相聚众十余万,攻掠城邑,杀死益州刺史,板楯蛮随即再度起事,巴郡又有妖贼张氏作乱。朝廷动用西园精兵,方才勉强镇压下去。

待到刘焉入蜀,先是犍为太守任岐、益州从事贾龙起兵,又有沈弥、娄、甘宁等人的叛乱,再接着征东中郎将赵韪造反。

四十年来,规模数万人的战争就有十余次之多,波及了益州北部每一个郡国。而牵扯在其中的,有骄狂的地方豪族,有唯恐天下不乱的蛮夷领,有背井离乡所以行事殊少顾忌的东州人。他们各有各的利益,各有各的桀骜难驯。

而益州南部更不消说了。自秦汉开边,滇、夜郎、且兰、邛、笮等王侯之国一时俱灭,然而蛮夷反叛数百年不休,南中诸郡虽设太守、令长,其实朝廷政令出不了县寺半步,郡城以外,便是各路蛮夷彼此攻战,形如沸腾。

偶尔有得力的官吏在此扩张了影响力,使郡县体制稍稍落实,可这样的官吏要么转任别处,要么遭人嫉恨而死在当地。后来的官吏随即以苛刻盘剥和赋税,重新激起当地人的反汉情绪,于是战乱再起,一切恢复原样。

隔着千山万壑,外人只道益州天府,只道刘焉、刘璋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真正身在其境,才晓得刘焉、刘璋父子也有难处。

好在,汉中王绝非刘焉、刘璋父子那样的庸人,诸葛亮更不是刘焉、刘璋父子手下那些寻常弱才。

过去数年间,诸葛亮专注于政务,切切实实地做了好几件大事。

曰严行法令,重塑纲纪;曰简拔人才,赏罚必信;曰明订傅籍,核实訾算;曰兴修水利,积谷屯粮;曰铸币钱,平诸物贾;曰官营盐铁,以供军民;曰广开商途,富饶军资。

诸葛亮做好了这些,汉中王才有勒兵以待中原异动的信心,才有坐视马超集众却不慌乱的底气。

董和在未与诸葛亮同署大司马府事之前,将诸葛亮看作汉中王的亲信、谋主和股肱。直到这三年来参署事务,方觉诸葛亮绝非只此而已。

如果说玄德公是政权的灵魂和旗帜,诸葛亮便是政权不可取代的柱石和枢纽。有了这两人,于是政权本身,便非偏安一隅的割据势力,而能每时每刻都在完善和充实,向着复兴汉室的目标不断前进。

为了这个目标,诸葛亮竭尽了全力。董和也陪着他,全心全意地担负助手和辅弼的职责。可他毕竟年纪大了,体力渐弱,精力也远不如诸葛亮旺盛。这时候看着诸葛亮忙碌,他忍不住轻声打了个哈欠,瞌睡过去。

也不知过了多久,忽然有人将董和摇醒。

“幼宰!幼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