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雷远能说什么呢?
他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中,大概有半个时辰,或许一个时辰。天色已经浓黑了,院中风声时时呼啸。马玉的脚步从远到近,在门口盘桓了一阵,才又离去。
终究关羽的这个决定,太过耸人听闻。而关羽说的理由越充分,反而使雷远的情绪几番控制不住,进而生出几分愠怒。
关羽有关羽的执着。或许他恨透了那个肮脏的世道,愿意不惜代价洗净污浊,重建一个清明之世;又或许他看透了那些高高在上的世家门阀,绝不能容忍彼辈与己并立于新朝。
这些,雷远完全能理解。
可关羽的决定,永远没法对其他人解释。
数万将士的奋战,整整三个月的厮杀浴血。无数将士死不旋踵,壮烈牺牲在沙场,在交州的无数兵户家庭失去了父亲、儿子或者兄弟……他们为了什么?
是为了回报汉中王的厚待,为了赢取一场不辱汉中王的、辉煌的胜利!
乱世人命贱,杀人如芟草。一名、十名,乃至百名、千名将士的生命,在战场上消逝都只是眨眼间事。今日奋勇战死的许多将士,雷远记得他们的名字,但或许过个一年半载,雷远就会忘记。
但胜利终究是这么多将士们共同创造出来的!
最大的战果已经唾手可得,将士们本可以在这一战中擒杀曹操,从而向结束这乱世的目标,踏出最有力的一步。关羽却一拍脑袋,将之放过了?
这对战场上牺牲的人们,何其轻蔑?
何况,曹操安然北返,必定养精蓄锐,以图再起。此后两家纵然强弱之势转化,但难免持续兵连祸结,不知多少将士要战死沙场,过程中又不知要生出多少崎岖波折,生出多少血流漂橹、尸横遍野的惨剧……
为了获得扫清豪强的藉口,而付出许多代价,是否划算呢?为了想像中的一劳永逸,而坐致兵灾绵延,这难道符合汉中王一贯的仁德大义么?
雷远深深叹了口气。到这时候,他忽然明白了。
任何一个决定,一定出于某个立场,一定有人受益。
关羽毕竟是汉中王政权中武人的席,他的决定,始终都站在武人的角度。而荆州的武人,如今已经日益成为一个兼有经济、政治力量的团体。
这些年来,荆州、交州两地,都在全力扶植武人实力,以确保汉中王政权的基本盘,维持军府对地方的强力掌控。
在经济上,两州通过多赐庄园、奴仆或授予行商的许可,使大批武人依靠军功获得了庄园主的地位,至少也成为较有规模的自耕农;而在政治上,大批退伍的军官、士卒以军功得爵禄,进而成为吏员、官员。
按照雷远掌握的数字,踏上仕途,成为实权吏员的武人,目前在交州不少于九百余,而在荆州更多。至于享有田庄、食邑的武人,荆交两州合计,几近万人,还在不断地增长。
这些武人们彼此之间,通过同袍战友的交情紧密联系,加之以相互之间的家族联姻,编织了一张巨大的网络。而这网络形同活物,渴望通过战争来扩张,并天然与掌握地方势力的豪强、掌握文化和上升渠道的士人时有抵牾。
以雷远的视角看来,他们如汉初时的军功贵族,又如北朝唐初的关陇勋贵。这样的团体一旦形成,就会生出其自身的利益诉求,而不会长期作为无意识的工具。
对这些武人来说,太过惨烈的战斗最好不要太多,但垂死的敌人、连绵的战争反而是好事。通过这样的战争,武人们的力量将会愈来愈充实,影响力将会愈来愈大。
而与此同时,试图与他们抢夺战争成果的人,又越少越好。如果能在战争中名正言顺地清除一批,那更是再好不过了。
雷远在交州,早就感觉到了武人们的活跃。但他更清楚,豪强世族的力量,缘于他们巨大的经济基础。数百年来,豪强世族已经习惯了垄断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他们绝不会容忍一个政权的背叛。
如果当真这么做了,汉中王的政权也就失去了政权赖以存在的基础。成了陈涉吴广、王匡王凤或者张角之流。这不因人的意志而转移,是时代的局限性、生产力展的局限性决定的。
好在雷远有足够的威望,也有足够的清醒来控制住麾下的武人们,将他们的力量控制在一定的程度,至少,与原先的统治阶级保持平衡,至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一些边边角角的施政上,稍稍体现偏向。
即便如此,这也还有赖于交州乃化外之地,一向缺乏有实力的汉家地方士人。
问题是,关羽并没有想那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