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走水?”天启只穿着中衣坐在床上,殿里把窗子打开了通风,殿阁又高,透气很好,冬天会太冷,夏天还好,就算这样,皇帝的额角也有一些微汗,这是体虚的表现,但天启没有在意,也不曾叫人来换衣,他沉浸在一种震惊的情绪之中。
没有走水,那就肯定是急报。
东虏刚打远辽西,老奴又带兵在和东江打,东江隔几天就会送一个塘报过来,并且总是宣称大捷,如果按毛文龙的捷报来算,东虏现在已经差不多死光了吧。
天启皇帝对东江塘报的奏捷已经不以为意了,他也有点理解毛文龙,孤悬海外,后勤补给很难,到现在朝廷还没有给东江正式开镇和军饷,靠内帑和勒索朝鲜来过日子,东江的艰苦可想而知。
如果不吹一下牛皮,提振一下士气和吸引朝廷的注意,东江又能怎样?
不管怎样,在辽西不敢一战,守城都守不住的前提下,东江镇敢于三路出击,引起建虏的警惕和注意,这就相当的难能可贵了。
就用朝中不喜欢东江的大臣的角度来说,制奴不足,而牵奴有余。
不是辽西,当然也不太可能是有内部的叛乱,天启没感觉到任何不妥,那么唯一的消息来源就是从北边,从草原方向而来。
早在半个月前,听说张瀚已经亲自领兵赴察哈尔地方时,天启就叫蓟镇一带的文武官员留神从草原传过来的消息,并且再三吩咐,一旦有确切消息就要第一时间急报到京,天启只不过是一楞神的功夫,立刻就在头脑里梳理出了事情的脉落,并且确定是草原方面的最新急报。
果然魏忠贤已经从怀中掏出一份火漆封好的奏折,小声说道:“从宫门缝隙里递进来的,是蓟镇送过来的急报,守城门的不敢怠慢直接放进来,宫门没有打开,从门缝隙里递进来的。”
两个太监撩开帐幕,散着头的皇帝坐到了床榻边缘,皇帝一边接过急报,一边有些懵懂的道:“由宫外自宫门缝隙递入急报,开国之后,这似乎是第二回?”
魏忠贤对宫中故老相传的故事还是相当熟悉的,当下果断的道:“确系第二回,第一回是太监曹吉祥反叛的事情。”
天启看了魏忠贤等人一眼,问道:“宫门今夜是谁守备?”
魏忠贤道:“是襄城伯,他在外值守,递入急报之后就到乾清门递入,奴婢亲自去接,问明经过之后不敢耽搁,直接来奏报皇爷。”
“是蓟镇总兵送来的?”
“是镇臣黑云龙送来,听送塘报的说,一听闻消息并多方打探之后,黑云龙未敢耽搁,直接派人送急报至京。”
“此人操守怎样?”
“还算恭谨。”
黑云龙和张瀚还有和记牵扯不多,在救援十三山成功之后半年此人奉调镇守锦州一带,和麻承恩等人搭挡守备辽西最外围的防线,其部下哨骑家丁经常与小股的建虏交战,算是一个很得力的老将。
天启皇帝心中稍安,然而内心的惊悸感还是很强烈的。
天启的惶恐只有相当短的时间,天子也知道自己过于多虑了。
皇帝现在更关注的是手中的急奏,从黑云龙的奏报里来看,察哈尔部是全完了。
虽然和记兜住了九成以上的牧民,跑掉的一成也有近万人了,他们辗转逃散,在消息没有确定之前四处逃散,有往巴林和科尔沁地方跑的,当然也有往西边或北边逃窜的。
最少有好几百人跑到蓟镇边墙一带请求庇护,察哈尔人也知道大明这边会收容一些蒙古降人,当成鞑兵来用,各个总兵和以下的将领都喜欢用蒙古内丁,因为他们是天生的骑兵,骑射俱佳,只要练一些马上搏杀的技巧和确定忠诚度,然后给他们好马和战甲,这帮蒙古人就是身手相当不错的好骑兵,用来当内丁完全够格。
几百人规模的察哈尔人已经可以证明了察哈尔人惨败的消息了,黑云龙还是相当持重,又得到了科尔沁和巴林等部眼线的确定,确实了察哈尔战败,十万人烟消云散,光是押往受降城的俘虏就有近四万人的消息,而且从林丹汗到其妻妾和儿女,还有脑毛大等台吉,两翼大总官,察哈尔内部能叫的出来名字的都是全部选择了投降。
这样就可以确定,最后的共主大汗,蒙古最强的一支力量被汉人给征服了,连同他们的大汗在内,所有人都被征服了,一切全完了。
天启一时茫然若失,半天都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这事看来就这样了。”皇帝斟酌着道:“从奏报的时间来看,和记都已经办过受降仪式了,当众将林丹汗看管了起来,察部的部民也要分批次分时间来安置。短期之内,九边无事。哦,北虏那边也无事了。”
想到北虏几十万人那么多的部落,那么多的大汗台吉臣服于张瀚靴底,天启皇帝不得不承认自己也有点嫉妒了。
“张瀚什么样,朕都不太记得了。”皇帝还是坐在床上,下意识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