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健腿伤未愈,不能在外停留太长时间,便让林小夙准备一下,下午到东王府赴任。
现下韩健虽然正式执掌了东王府的大旗,但他手底下可用的人手甚少,林氏兄妹在他看来就是值得信赖的好帮手。林小夙抠门是一回事,但管账是把好手。林詹曾位居洛阳廷尉府少府,官位已经十分显达,这次来到江都仅仅是进入到军中挂职副将,有些屈才,可毕竟林詹并无从军经验,以前他考中武举后的志愿也是能在军中扬名立万,这次也算心愿达成。
眼看要到年底,江都因为发生了刺杀案,使得城里风声鹤唳,很多原本在年底出来购年货的百姓都不敢出门。
一连几日,江都城内都是戒备森严,官差每日巡逻,兵士甚至是挨家挨户查访,搜寻刺客余党的下落。
刺客的事,来的快,去的也快。等韩健回过头再看这件事,就好似所有推三阻四的人说的那般,“应该”是洛阳势力派人来刺杀他。
刺客的案子一时成为悬案,与此同时,原本以为年后才会开始的战事,却在年前悄然拉开了帷幕。
随着江都北部和东北部一些城市相继进入战备状态,洛阳也不宣而战,发兵三四万开始收夺一些中立城市。这些城市处在江都和洛阳两方缓冲地带,很多城市在杨余篡位之后,并未马上表态忠于哪方,他们也是在观望。到此时,杨余彻底没有给他们继续观望下去的机会。
洛阳发兵,有一半是洛阳自己的兵马,还有一半是北王军。随着杨余篡位,女皇被逼到江都。北王军也再次南下,占据了黄河以北大部分疆土,杨余对此也是无能为力。
明着。北王势力是效忠于杨余,为杨余谋事。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利用。杨余之所以没有在篡位后马上被北王剔除,一来因为北王势力内部有权力争斗,小北王杨科和曾被囚禁在洛阳的北王之间也在夺权,小北王杨科已经占据了全面的上风,也就是说,现在北王势力已由杨科当家。
二来,杨余有自己的势力和兵马。
杨余的谋逆篡位很谨慎,在控制了局势之后。他没有马上弑君自立,而是很平缓地先将女皇囚禁,对外称女皇生病,暗中将女皇曾经培植的势力逐步铲除,换上他自己的人,缓慢进行他的篡位大计。等东窗事发,杨余已经站稳脚跟,女皇就算恢复自由也对洛阳局势无力回天,到这种情况下,女皇也只能暂时避难江都。杨余有了兵马和势力。也就有了资本,令北王党一时不敢拿他开刀。
到如今洛阳势力和江都开战,杨余和杨科沆瀣一气。韩健从各方获得的消息来看,老北王杨儒已经凶多吉少,很可能在这次权力斗争中,他或已被杀,但为了北王势力内部稳定,事情才会对外宣布。
韩健猜想,原本杨儒被囚禁在洛阳城,杨余在篡位之前不可能没想到杨儒的重要性,他为求自保。应该不会轻易对杨儒下手,他会留着杨儒来作为挡箭牌。令杨科有所忌惮。
只要杨儒一天没死,杨科的北王位就坐不安稳。杨余就会一天端坐在洛阳皇宫的龙椅上。
不管如何,洛阳的确是发兵了,发兵不多,却也令江都方面无法应对。就算韩健和东王府上下都知道洛阳和江都之间缓冲的城市很重要,但在准备不充分情况下,这些城市也只能暂时割让,任由杨余和杨科的联军逐步将这些城市占据。
随着年前战事的开始,另一场无声的战争也在江都内部发生。
江都的粮食价格,几日间翻了几番,而其他关乎到百姓日常生活的日用品,也随之而涨价,虽然不像粮食涨的那么明显,却也令普通百姓消费不起。
随着物价上涨,外面的流言也是满天飞。一时有人谣传说朝廷的军队已经到了江都地界,第二天就会有人说兵马已经杀到了江都城下,随时都会攻城。因为几日间城里到处都在搜查,也令很多人认为,搜查刺客什么的为假,其实是准备搜刮百姓的物资准备应对朝廷兵马的长期围城。
流言起,城中人心惶惶。
原本搜查刺客的事,也不得不提前中止。与此同时,韩健连续召集江都和洛阳派系的官员开会商讨物价之事,寻求良方来平抑物价。
但战事将至,一些事就算再做努力也是于事无补,虽然东王府也发出公告,一方面平息谣言,另一方面严禁商家哄抬物价,但收效甚微。很多商家在接到东王府通知之后,干脆闭门不营业,甚至连房产都遗弃,而将一些粮食等物资转移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