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爱读小说 > 暗黑大宋 > 第614章 两朝元勋

第614章 两朝元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曾公亮则说,胡虏不讲信誓,不能相信他们所说的话。就象西夏,和盟没有多少年,侵耕府麟路界,导致郭恩全军覆没。然后到同家堡,我朝还没有纳呢,全堡几千口百姓尽屠之。再进攻大顺城。李谅祚重伤而死。随后又进攻庆州。惨遭大败。几欲国灭,这才变得老实起来。所以辽国与西夏差不多。但现在河北河东久不用兵,并且又无良将良帅。因此必须选将帅,委之一面,以防不测。

他与蔡挺想法差不多。

然而话说得更深,不要再学习前几年那样了,明明王巨在庆州有大功,反过来因功忌惮。一个名帅,却放在泉州哪里敛财去了。国家缺少这几个小钱吗,这样用人能行吗?

但这些都是以后,关健眼下怎么解决,一个人也没有说。

于是赵顼等着韩琦的上书。

不久韩琦上书到来,臣窃以契丹称强北方与中国抗者,盖一百七十余年矣。自石晋割地,并有汉疆,外兼诸戎,益自骄大。在祖宗朝屡常南牧,极肆凶暴。当是时岂不欲悉天下之力必与彼角哉?终爱惜生灵。屈就和好,凡疆埸有所兴作,深以张皇引惹为诫。以是七十年间,二边之民各安生业,至于老死,不知兵革战斗之事,至仁大惠不可加也。臣观近年以来朝廷举事,则似不以大敌为恤。敌人素以久强之势,于我未尝少下,一旦见形生疑,必谓我有图复燕南之意,虽闻彼主孱而佞佛,岂无强梁宗属与夫谋臣策士引先发制人之说,造此衅端?故屡遣横使,以争理地界为名,观我应之之实如何耳。所以致彼之疑者,臣试陈其大略。

赵顼精神一振,还是老韩说得不错,那么看看他有什么大略吧。

高丽臣服契丹,与我朝久绝朝贡,可是朝廷却派人自浙路招谕而来,高丽乃是小邦,来与不来,对国家没有任何帮助,契丹知之,肯定以为我朝图之。所以不能与高丽来往,以免契丹产生疑心。

赵顼表示很冤哪,高丽是派使来的,但什么时候朕招谕了?

就招谕了,又怎么着,难道若大的宋朝连孙子都不如。

忍着怒气继续往下看。

古渭寨之西,吐蕃族散居山野,不相君长,耕牧自足,未尝为边患。然而朝廷强取熙河一路,杀老小数万人,所费不赀。而河州是董毡的属地,董毡是契丹的女婿。董毡岂不派人向辽国投诉,辽国闻之后,岂不要对我朝产生疑心?

这个真能扯啊。

再来,河北平坦,而辽国之强是骑兵。为了对付辽国骑兵,宋朝于西山广植榆柳,希望用这道绿色长城对付辽国的威胁。宋朝这样做,契丹能高兴吗?

赵顼简直中了滚滚天雷,这样做不对,那么怎么样做才对?或者将这些榆柳全部砍伐了,堡砦一起毁掉了,大门畅开,让辽骑随时能畅通无阻地南下,辽国才高兴了?那真的高兴了!!!

河北实施保甲法,又听闻还要置正规的边军,这样打打杀杀,辽国更加产生了疑心……

辽国来敲诈了,宋朝立即派差官下去检讨,修筑城垒、开淘壕堑,这些都是众目所睹,且敌人还没有动作呢,我却已费财殚力,先自困弊,又空使契丹起疑也。

河北设三十七将,武将权力见长,此又深使契丹起疑。

因此这些都不能做,先从内部抓起,将王安石变法一起罢废。只要做到这一条,百姓振奋。如果那样契丹还敢来,那么必然会将他们打回大漠,然后一振威武,恢复旧疆,快忠义不平之心,雪祖宗累朝之愤,陛下功德赫然,如日照耀无穷矣。

这是人说的话吗?

赵顼气得要将这道奏章扔到大殿外。

其实以前韩琦的种种,还能原谅,混官场嘛,那能风淡云轻,不沾一丝尘埃?想要上位,必须勾心斗角,但不能搭上国家。

因此几个月后,韩琦去世,赵顼很“伤心”派士兵给他造坟,然后亲自写了碑文,题名为“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

不对啊,韩琦准确是三朝老臣,三朝宰相,怎么少了一朝。

那么少的那一朝,如果是英宗神宗朝,那么无疑是说韩琦对不起宋仁宗,你无脸在地下见宋仁宗。

如果是仁宗英宗朝,那无疑是说韩琦是赵顼朝的叛臣,即位时差一点逼得赵顼下台,临死前还上书了一道能让国家灭亡的蛊惑之策!

肯定韩琦这什么策,什么略的不能用了。

于是赵顼只好等王巨的上奏。

黄公公带着王巨的奏章返回京城。

赵顼急忙打开看,然后呆若木鸡。至少富弼他们还敷衍一下吧,然而王巨却很好,连敷衍都懒得了,直接说俺不了解河北河东的情况,因此不要问我。

实际王巨真的不了解。

契丹摆明了想要以黄嵬山为新的疆界,王巨敢说吗?若是拒绝会发生什么?多半不会入侵,可他如果在朝堂,那怕在庆州,都能通过种种迹象,再结合他的一些历史记忆,就能甄别出来。可他人在泉州,对北方整个不了解,如何敢断言?万一拒绝后契丹恼羞成怒,入侵呢?

不过赵顼显然不相信,苦笑了一下说:“想要马儿跑,就要给马儿吃草……”

“是啊,陛下。”

“朕也有苦衷……”赵顼又是苦笑。即便升迁王巨,得有升迁的理由,庆州大捷后,因为年龄限制,不能升得太高。随后王巨辞官,为了安抚,赵顼授了很高的官职。王巨辞掉了。但就是不辞,王巨敢接受吗,那真成胁迫皇上了。前几个月海商捐助三百多万石粮食赈灾,本来也是一个升迁的机会,因为迁徙百姓产生的争议,赵顼又不便升迁了。

赵顼真想错了,王巨对这个官职并不是太在乎。高了能干嘛,空招人嫉妒。只要不干涉他做事,那就心满意足了。但谁会相信呢?

黄公公说道:“陛下,奴婢倒有一良策。”(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