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再贱!再贱!再贱!
“江山秀丽叠彩锋岭-----”
“喝-----”
刀阵不停的转变阵型。刀光闪烁,人影绰绰。
“问我国家哪像染病-----”
“喝------”
张琛手持长刀在舞台上连续十六个空翻,翻转的同时,手里的长刀还在不停的变招,挽起一朵朵漂亮的刀花。其它学生紧随其后跟着十六个空翻。
“冲开血路挥手上吧,要致力国家中兴”
“岂让国土再遭践踏,这睡狮渐已醒-----”
“喝喝喝喝------”
张琛和学生合为一体,如千花观音般摆出一条让人防不胜防的剿杀长龙。
长龙在舞台上奔腾飞舞,气势强大,所向披靡。
------
音乐结束,刀阵停止。
张琛大手一挥,身后的学生们小碎步靠前,以他为核心,排列一道整齐的人墙。
“敬礼。”张琛高声喝道。
所有人单手扬刀,刀刃翻外,刀尖直刺礼堂的屋顶。
哗啦啦----
台下掌声如雷。
张琛带着徒弟们退下,台下学生们的心情仍然兴奋不已。
“太帅了。刚才那些耍刀的真帅啊-----”
“好厉害,这才是武术,真正的华夏功夫-----”
“就是刚才那群家伙经常揍我们------”
------
“功夫是什么?”方炎出声问道,这一次却并没有等待大家的答案,自顾自地给出自己的答案:“不仅仅是打人和防守,不仅仅是搏击和运动。它是华夏文化、是民族自信、是不屈的灵魂、是战无不胜的资本。”
“我们学习的课文《鸿门宴》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句话很明确的告诉我们,项庄必然是一个剑术高手。如若不然的话,范增为什么要召他进去‘舞剑’企图杀害刘邦?”
“樊哙知道项羽欲杀刘邦后,说道‘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如果樊哙武术不高身手不强的话,他敢持盾闯进大营吗?如果他的实力不够的话,恐怕连营房门口那些士兵都解决不掉,更不用说卫士仆地,哙遂入了----是不是这个道理?”
台下学生哄笑出声。
他们刚刚听过了让人热血沸腾的音乐,看到了让人血脉喷张的刀阵。正对华夏国术狂爱崇拜不已的时候,方炎却恰到好处的将华夏武术和他们所学习过的课文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他们很有代入感,也很有学习和了解的欲望。
这个时候,已经不是方炎逼迫他们去学习什么,而是他们急切去想要去学习什么。
方炎没有带课本,但是学生们却都带来了课本。
在方炎随口讲到《鸿门宴》这篇文章的时候,台下响起哗啦啦的翻书声音。他们要找到原文再重温一遍,好好理解这篇文章的精髓,好好思考这篇文章里面的各个人物角色所生过的故事。
之前学习的时候,大家的焦点都在刘邦项羽这两个主角身上。方炎现在特别点出项庄和樊哙这两个勇士,也一下子让大家对他们俩的人生产生了兴趣。
“太子丹为什么要派荆轲去刺秦王?那也一定是因为荆轲的武术和心智有过人之处。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可能有个人物大家都不太留意。那就是荆轲的副手秦武阳-----荆轲要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刺杀当时最强大的霸主。荆轲能力出众武功高强,这是大家公认的。为什么秦武阳这个人物也能够被选派着跟荆轲一同执行任务呢?”
“秦舞阳也不是个简单的人物,十二岁的时候就杀过人,路上的行人都不敢正眼看他-----可以想象,这也是一个非常凶残的家伙。可是,他杀人厉害,却没有过人的心智。书中写的很清楚,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到达秦王大殿的台阶下面,脸色大变,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非常的奇怪。最终荆轲行刺失败,他要承担主要的责任。所以,武术家有言,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如果仅仅皮肉结实,心中没有那一口气在的话,是成不了大器的。秦舞阳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方炎拍了拍手,身穿白色唐装的方英雄手持宝剑跑了出来。
清洌的音乐响起,这一次是古铮版的纯音乐《广陵散》。
方英雄手持长剑开始舞动起来,轻灵飘逸,竟然让人忽略他是个胖子。
“大家一定对这种功夫不陌生。没错,这就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太极。华夏功夫精深内涵,它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中和养气。刚才我们说秦舞阳为什么失败?就是因为他不懂养气。体内没有那股子精气,登堂入室过于勉强,临场挥不佳,出现紧张害怕的情况,所以被秦国现他的异常----武人侠客要养气,读书人就不需要养气吗?我们也要养气,养的是浩然正气。”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人有浩然正气,宵小不惧,鬼神难近。”
“老师,怎么样培养浩然正气?”有学生大声提问。“是不是要和黄浩然拉近关系?”
方炎笑了起来,说道:“和黄浩然拉近关系也是培养浩然正气。我们不是经常说吗?什么样的人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在我眼里,黄浩然就是一个拥有正气的学生。”
哗----
九班学生的视线全都聚集在黄浩然的脸上身上,被方炎老师在两百多名学生和数十位老师面前称赞,这家伙也太幸运了吧?
其它班级里面认识黄浩然的学生,都对他投来羡慕的眼光。一些不认识黄浩然的,也在四处打听问谁是黄浩然。
黄浩然的脸色唰地一下子变得通红,就像是一只煮熟的螃蟹。他的眼眶红,身体不停地颤抖。
“黄浩然-----”九班的学生大声地喊叫着黄浩然的名字。
“黄浩然-----”
“黄浩然-----”
“黄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