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蓟州外逢新遇故(2)
2015-05-03 作者: 大寒尖
第221章 蓟州外逢新遇故(2)
忽报营外来了杨家将的后人,宋江也肃然起敬,因为杨家将是大宋朝的忠臣良将,闻名遐迩,威震辽邦,留碑于万民口中。
宋江忙传来卢俊义和公孙胜,与吴用一起,四人迎出营门。
营门口停立着的三十多骑,的的确确来自于河塘村杨家,因早被朝廷遗忘的缘故,来人都是山野平民装扮,为首之人约四十岁左右,脸皮有点黝黑,大概是常年经历着较多的风霜雨露。
宋江首先上前见礼,态度虔诚:“大宋征辽先锋官宋江、副先锋卢俊义、军师吴用、副军师公孙胜,特来拜会杨家众位英雄,请问英雄怎么称呼”?
为首之人答礼道:“乡民杨士奎,系天波府第六代传人,带小儿杨金豹及其宗氏兄弟子侄,前来助战,共同驱除鞑虏,不知宋先锋肯否收留”?
宋江有点受宠若惊,感到这是莫大的荣耀,无论是对梁山还是对他个人来说,都是一桩美谈。宋江又施一礼:“若得英雄相助,宋江求之不得,谨借得杨英雄先祖的威名,足以吓退百万辽兵”。
“惭愧,我杨士奎有负先祖的盛名”。
一阵寒暄礼让,宋江四人把杨士奎一行引进中军大帐坐下后,即传令众头领分批前来拜见杨家儿郎,宋江想以此进一步鼓舞全军将士的斗志。
武松听说来了天波府杨家后人,心中激动不已,几年前在天波府拜谒穆老太君的情景历历在目,但当时除了见过穆桂英和老杨洪之外,还未见过杨家的任何一个男儿。
武松兴匆匆地与鲁智深、施恩几人来到中军大帐,相见已罢,杨士奎与武松又相互端详了一番,颇觉相见恨晚。杨士奎脸带笑意地说:“曾祖母在世时曾夸奖过你,说你武松正气耿耿,今日一见,果是堂堂七尺,英雄了得”。
武松听了一愣:“穆老太君她、她.......”
“曾祖母去年已仙逝,她从东京回到河塘,虽然年高,仍是心忧国事,临终前交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外寇侵我疆土,只要杨家还有三寸气在,便要驰骋沙场,马革裹尸,竭尽绵薄之力。一听得梁山奉诏征辽,故特来宋先锋的马前听用”。
“岂敢,宋江只是一个文面小吏,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全仗着众兄弟的帮扶”。宋江这么说并不是推托,而是杨士奎的铮铮话语使他和在场的十几个头领为之动容,深深感到杨家的忧国忧民之心天日可表。
武松为穆桂英的故去而伤感,感伤今日之世上又少了一个盖世英雄;更为杨家代代传承的忠贞精神而慨叹万分,并由此而汗颜,自己心中所持有的一点微末见识,怎能与杨家的浩然气慨日月同辉呢?
中军大帐里一阵沉默。梁山的一众头领中,虽有不少人熟知杨家的故事,但从未认真体味过杨家的精神;另有一些人只是偶尔听过传闻,甚至也有几个人在上梁山之前干的是杀人越货的勾当,他们压根就不知道杨家的赫赫威名。因此,对于杨士奎率众的到来怀有不同的心态,有激动的,有为之感触的,有高兴的,也有无所谓的。
宋江站起身来对杨士奎说:“难得杨家的一片忠心,待宋江申报朝廷,为杨英雄求个名正言顺的职位”。
杨士奎连忙摆手谢绝:“对不起,杨士奎有违宋先锋的美意,曾祖母临终前交代再三,杨家以后永不为官”。
宋江愕然,望了吴用一眼,见吴用已陷入于沉思之中,其他头领除武松、鲁智深外,也都一脸茫然。
“那是为何”?宋江心中实在不能理解杨士奎的话语。
“今年春天,老管家杨洪老太伯临危时告诉我们,他听我曾祖母叹过气,叹以前的君王在国家或个人遇到危难时毕竟还能想到忠良,叹现在的君王即使在难中,心里想到的还是那几个奸臣,以为那些奸臣的几句好话可以当饭吃,可以当钱用”。